龋病表现为牙体硬组织出现色、形、质的改变,龋破坏过程表现为在牙体组织内,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当脱矿大于再矿化时,龋病开始发生。随着牙齿无机成分溶解脱矿,有机成分崩解,病损扩大,逐渐从牙釉质进展到牙本质。
龋病的临床表现:
1.牙齿光泽和颜色的改变
龋病初起首先累及牙表层釉质,釉质羟基磷酸石微晶体溶解,局部脱矿后发生折光率的变化。肉眼观察,病变区失去半透明外观而成为无光泽的白垩色。脱矿后釉质表层孔隙增大,易于吸附外来食物色素,局部可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另有学者认为,釉质有机成分的崩解可能是牙齿光泽和颜色改变的原因。研究表明,褐色病损中的氟和有机成分比白垩色区要高,氟因再矿化而参加磷酸盐的组成。龋坏牙本质同样可出现颜色改变,可表现为灰白色、黄褐色甚至棕褐色。龋洞暴露时间愈长,病程进展愈慢,病变牙本质颜色愈深。外来色素、细菌代谢的色素产物和牙本质蛋白质分解后的变色物质,共同导致了龋坏区的颜色变化。
2.牙齿光滑度和硬度改变
牙釉质、牙骨质或牙本质脱矿后都会出现硬度下降。随着组织脱矿、有机质破坏分解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会逐渐疏松软化。临床上用探针检查时可以发现,釉质龋坏变色区有粗糙感,失去原有的光滑度。牙骨质和牙本质经龋坏溶解后,其硬度下降更为明显。临床上用手工器械即可去除软化的龋坏组织。
3.牙齿硬组织缺损
由于牙体组织的不断脱矿和有机质溶解,龋病逐步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出现由表及里的组织缺损。早期龋在釉质表层造成微小损害,然后逐步沿釉柱方向发展,并在锐兹线上横向扩展,形成椎状病变区。釉柱排列的方向在光滑牙面呈放射状,在点隙窝沟区呈聚合状,因此,光滑牙面圆锥状龋损的顶部位于深层,而在点隙窝沟区圆锥状龋损的顶端指向表层。龋病侵入牙本质后,由于牙本质内矿物质含量较少,龋损发展速度加快,并容易沿釉牙本质界向深层扩展,进而使部分牙釉质失去正常牙本质支持而成为无基釉。无釉质脆,在咀嚼过程中不能承受咬合,可出现碎裂、破损,最终形成龋洞。随着龋病的发展,牙体组织缺损会愈来愈严重,龋洞会愈来愈大。
4.牙齿进行性破坏
牙齿一旦罹患龋病,若口腔环境无改变,牙齿就会不断地、逐渐地被破坏,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牙体硬组织被腐蚀,成为残冠、残根。在牙体硬组织遭到破坏的同时,牙髓组织也会受到侵犯,出现牙髓炎症,甚至牙髓坏死,进而导致根尖周病变。这一进行性发展过程可因机体反应而不同,持续时间亦有所差异。牙体组织不能自行修复愈合,一旦出现缺损,若不经过治疗,病变过程将不断发展,很难自行停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