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危害

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WHO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龋齿

龋病的危害:

  • 龋齿的病变,是由浅到深,由小到大,从无症状到疼痛难忍,逐渐发展加重的。龋蚀发展到破坏牙本质浅层,便在牙齿表面出现边级不整齐的黑洞。因牙本质小管有神经末梢,遇到冷、热、酸甜等的刺激,便会有酸软疼痛的感觉。

  • 如病变扩大到牙本质的深层,接近牙齿的髓腔,已经形成深龋了,由于龋洞接近髓腔,洞内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容易沿着牙本质小管感染牙髓,而发生牙髓炎,出现剧烈的疼痛。这时,不是遇冷、热的刺激疼痛,就是没有刺激也自发地疼痛,甚至还会牵扯到面部、头部,夜间疼痛加剧。如果牙髓化脓,会出现持续性的跳痛,使患者坐卧不安,夜不能眠,人们常说的“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就是对牙髓炎症状的典型描述。

  • 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地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洞。

  • 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因此,龋病的危害性在于:经常造成牙根尖等部位的炎症,严重时局部肿胀,如脓液和细菌被吸收,可引起败血症或菌血症。

  • 对儿童来说,坏牙根不仅有碍于食物咀嚼,有碍于营养消化吸收,同时还可使领骨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为咀嚼可以刺激颌骨的生长,而坏牙根的咀嚼力大大下降,很显然,刺激颌骨生长的作用也就极其微弱。

  • 对于老年人来说,严重龋坏可造成大部分牙齿缺失或全部缺失,加重了老年人的胃肠负担,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龋齿

防龋工作应从牙齿一萌出就开始,早晚刷牙、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少吃酸性刺激食物,临睡前不吃零食;少吃含糖分高的食物,如:糖、巧克力、饼干等;不可吃太多的过于坚硬的食物,以免牙齿磨损;常参加体育锻炼,定期检查口腔,一般12岁以上的人应每年查一次;平时饮食应多摄入富含钙、无机盐等营养食物,尽可能食用高纤维粗糙食物。

语音朗读全文

标签: #龋病 #牙髓炎 #根尖周炎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