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牙列缺失后的组织变化

牙齿缺失后,上下颌骨的改变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牙槽骨的吸收,首先是牙槽骨的边缘的吸收,以后逐渐变圆钝,失去原有的外形和大小。牙槽骨吸收的速度与缺牙的原因、时间和骨质致密程度有关。

全牙缺失治疗前后对比

全牙缺失后的组织变化:

(一)颌骨变化

  • 一般来讲,牙齿缺失初期,牙槽骨吸收重建的速度较快3~4个月以后逐渐减缓,1年后逐步稳定。但缺牙后,久不修复,牙槽骨缺乏功能刺激,吸收将不断进行,因而临床上所见全口牙缺失的患者,其牙槽外形各不相同。牙槽骨的吸收是顺着牙根方向进行的,因此,上颌骨的吸收方向是向上向内进行的再加上上颌牙槽骨的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薄而疏松,所以,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吸收多而快,导致上颌弓逐渐缩小,腭穹隆变浅、变平。下颌骨的吸收方向向下向外,而下颌骨内侧骨板薄于外侧骨板且结构疏松,所以,内侧骨板吸收速度明显大于外侧骨板,导致下颌弓逐渐扩大。

  • 由于上、下颌骨上述骨吸收特征决定全牙列缺失患者常表现出下颌前突,下颌角变圆钝,面下1/3距离变短,上下颌牙弓关系不协调等特征。这些特点要在义齿修复中加以注意,尽可能恢复正常颌骨关系,使义齿行使良好的功能。

(二)软组织变化

由于牙槽骨的萎缩,附着在颌骨周围的软组织如系带、肌肉、黏膜等的位置形态也发生相应改变。如唇颊沟及舌沟变浅,舌体失去牙齿限制而扩大,肌肉失去正常的肌紧张和弹力。破坏了肌张力平衡。黏膜失去了正常的润泽度,唇颊软组织失去硬组织的支持而向内侧凹陷,面部皱纹增加,患者呈现早期衰老现象,随着年龄增加,组织改变愈明显,功能愈受影响。因此,当牙列缺失后,应尽早进行义齿修复以恢复必要的生理刺激,避免牙槽骨过度吸收及由此带来的软组织变化。

(三)颞颌关节改变

由于牙槽骨不断吸收,导致面下1/3距离缩短,髁状突向后移位,失去正常的位置。长期位置失当,会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并由此带来关节区疼痛、弹响及耳鸣等症状。

牙列缺失

(四)全牙列缺失的修复时机

  • 牙列缺失后的牙槽骨变化,软组织改变及颞关节的改变,均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进行义齿修复对于维护牙槽骨软组织及颞关节的形态及功能至关重要。

  • 失牙初期,牙槽骨吸收速度快,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宜作义齿修复,3个月以后,牙槽骨吸收速度变慢,牙槽骨处于较稳定状态,此时进行义齿修复最为恰当。义齿修复后,不仅恢复了患者的咀嚼功能,又对牙槽骨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刺激,对牙槽骨保持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语音朗读全文

标签: #全牙缺失 #牙槽骨 #牙列缺失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